古代筵礼,若主人敬酒,先斟满杯,双手捧送到宾客手中,客人双手接过一饮而尽。接着客人借酒回敬主人。也有仆人把盖,侍妾持壶,也有佳人敬酒,歌舞助兴。因为有酒,因为有了酒礼,历史上便有了一幅幅美酒与佳人、佳人与英雄的动人故事。“贵妃醉酒”更是成为历史佳话,千古美谈。
若逢时年八节,族人聚会,家族团圆而摆酒席。因各地风俗不同,拜天拜地拜神明,拜祖先等各种仪式过后,族人纷纷向族长敬酒,小辈向长辈敬酒,儿女向父母敬酒,相互祝福,叙亲情等等。酒席过后,族中能人表演节目助兴,大族人家还请戏班唱戏、杂耍,热闹非凡。借助集体活动、宣扬礼仪,使之起到代代相传的作用。
民间仪礼中有乡饮酒礼。乡饮共分为四类:宾兴(又叫鹿鸣)、乡饮、射饮、蜡饮。各类乡饮酒礼的礼节规范,在《仪礼》中也有详述。
比较通俗而典型的酒礼规则还有不少,如:饮酒不能至醉,不能失态,官员更要做到” 朝不废朝,暮不废夕”:主人和宾客一 起饮酒要相互跪拜: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,叫做侍饮,通常要先行跪拜,然后入席;长辈让晚辈饮,晚辈才可举杯,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,晚辈则不能先饮尽;向长者敬酒,总要说些“祝您健康长寿”之类的话:“有酒食,先生馔”(孔子语),就是说有了酒菜,应该让父母和年老人先用:“乡人饮酒,杖者出,斯出焉”(孔子《论语●乡党》语),就是说如果与本乡人一起饮酒,饮完酒后,一定要让拄着拐杖的老人先走,然后自己才能出去;主人不举杯,宾客不能先饮;“君子饮酒,三杯为度”。饮酒又分四步程序,即:拜、酾、啐、卒爵。“拜”就是先举杯做出拜的姿势,表示敬意;“酾”就是把酒倒出一点撒在地上,祭谢大地养育之恩:“啐”就是尝尝酒味,啧啧赞美,令主人高兴:“卒爵”就是干杯。
以上叙例,从形式上看是酒礼,从内涵上考察,又该归于酒德。“酒德”的含义是说饮酒要有德行,不能像殷纣王那样“颠复厥德,荒湛于酒。”西周所大力倡导的酒德,就是《尚书.酒浩》中提出的“毋彝酒”,即不要滥饮酒。怎样才算不滥饮酒呢?《礼记》中也做了具体的说明:“君子之饮酒也,一爵而色温如也,二爵而言斯,三爵而冲然以退。”就是为了防止“酒过三巡”而失态。“毋彝酒”的酒德标准同孔子提出的唯酒无量,“不及乱”(就是说各人饮酒的多少不能有具体的数量限制,以饮酒之后神志清晰、形体稳健、气血安宁、皆如常态为限度)的酒德要求是一脉相承的。
酒礼为酒德所规定,酒德又以酒礼为传播载体。因此,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认为:遵守酒礼,便是酒德;酒礼与酒德的关系,在深层结构上是形式与内容的逻辑统一。 统治者倡导酒礼、酒德的目的,除了分尊卑之外,主要还是为了禁止滥饮酒。西周倡导的“酒礼”、“酒德”,后来同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相融合,成为中国酒文化区别于西方酒文化的最大特色。
本文Hash:12d151e40988f626e07def9df08ea5f33098283d
声明: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,并不意味星座8090赞同其观点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我们。